楊豊彥
在民國50年物質匱乏的時代,蘋果只有生病的人才能吃到,記得那時候我是七、八歲,有一天一位近親從我們宜蘭人所稱的後山花蓮來訪,送了一盒蘋果,應該是進口的,台灣當時並沒有種植蘋果。
客從遠方來,當天晚上爸爸媽媽準備了一桌酒席招待客人,餐桌上,大人們聊得非常盡興;雖然美食當前,我卻視若無睹,眼睛一直盯著那一盒紅紅的蘋果;吃完飯後,客人離開了,我從爸爸手中接過那個夢想已久的蘋果,迫不及待地跑到房間去,咬了一口,對!就是這個滋味!喜樂的滋味!內心的那份滿足溢於言表,這是一個小孩子單純的心對「喜樂」最深刻的印象。
想到我只有一個蘋果,捨不得一下吃完,我想應該留著慢慢吃,於是用衛生紙小心翼翼地包起來,隔天早上醒來迫不及待拿出來一看,結果蘋果顏色變了樣,吃起來也走了味!我不懂什麼是氧化,只知道內心的喜樂一下子像洩了氣的皮球再也回不來了;它得來不易,期待它可以停留久一點,卻原來只是曇花一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