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石素英
經文:馬可福音5: 25-34
耶穌關心不同階層的女性和男性。由於猶太傳統對潔淨與不潔淨的規定,使得女性生理因素,例如生理期、婦科出血、生產都成為禁忌和不潔淨,當耶穌逾越這些社會規範,往往衝擊當時的主流價值,得罪宗教人士。
馬可5: 25-34這一段經文,在二十世紀後半葉,以女性主義釋經最深刻道出這位患血漏的婦人之處境,由於不潔淨,這個可憐的女人,連接近耶穌都是一種褻瀆的行為,然而耶穌接納她,正好與法利賽人的歧視,形成對比,更說明上帝對邊緣的女性的憐憫與照顧。
進入二十一世紀,從邊緣團體的角度解釋可 5: 25-34這段經文,其中最醒目的看法是來自印度的賤民階級的女性釋經。
Surekha Nelavala指出這段經文的賤民閱讀,帶來解放的信息。印度的賤民帶著階級歧視的社會烙痕,正如這位不潔淨的血漏婦人,其解經的深刻在於對這位婦女身分的刻畫,即使耗盡一切積蓄,也無法得到醫治,無法改變被大眾看不起的命運,但這個不幸的婦人,卻有著如同哥尼流一般的信心。她孜孜不倦地突破所有阻礙,決心要見耶穌,令人感動。處在社會的邊緣和被歧視的情境,往往帶著文化歧視的烙痕,要除去環境限制和社會地位的束縛,進而採取行動,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然而經文記載,這位換血漏的婦女突破社會禁忌,主動地去摸耶穌的衣角,開啟她和耶穌之間的對話可能,並得到醫治。對於賤民閱讀而言,這位婦女的努力和堅持,以及用自己的策略接觸耶穌,在擁擠的人群中,成功地達成目標,並且未被群眾發現,是非常高超和勇敢的,也呼應她非比尋常的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