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石素英
學者對二十世紀靈恩運動的研究愈來愈多,在靈恩靈性的探討,主要集中在大型靈性復興的聚會、神蹟奇事、信心的功效。
從靈恩靈性出發的觀察
1960年代全球教會的靈恩復興,逐漸引領基督宗教向另一個歷史階段的發展,靈恩復興成為基督宗教擴展最快的一支,而靈恩靈性不同於各主流教會的靈性操練,成為最具爭議性、也最有挑戰性的議題。1970和80年代韓國福音大爆炸和中央純福音教會的急速增長,為亞洲的靈恩靈性做了最佳的註解。二十世紀靈恩靈性操練以聖靈充滿、禁食禱告、見異象、說方言、醫病趕鬼、奉獻、傳福音為主要內容,也就是追求成聖,達到親近神;而肉體的情欲和敗壞,正是阻擋人親近神的因素,禁食禱告以減低身體的口腹慾望,治死肉體。克制自己追求財富的慾望,或是防止自己被擁有財富的慾望所控制,以十一奉獻或是其他奉獻作為自我操練。為了回應耶穌的大使命之呼召,積極參與各項傳福音的工作。
對二十世紀的台灣人來說,身體健康和財富是生活中最有影響力的兩項因素,因為其象徵生活的幸福或是不幸。二十世紀上半葉,日本統治台灣時期,政府修正大眾的飲食習慣,是從衛生觀念和習慣著手,即是與身體健康相關。此時期台灣富裕的家庭,往往追隨日本式的飲食,而一般家庭則是以蕃薯和稀飯為主,生活貧困。二次大戰後政權轉移,1960年代起,台灣在教育和經濟都開始突破,一般家庭透過教育的管道,青年可以得到良好的就業機會。1970年後,經過工業化和都市化,開始走向資本聚集的富裕社會,人們往往因為營養不均衡,以及各種不同的壓力,造成身心的疾病;而追求財富成為社會福利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,確保家庭功能的要素。
二十世紀台灣新教的靈恩現象,發生在改宗和改宗初期的教會,不管是五旬宗、或靈恩教會,或是非靈恩派的教會,靈恩現象主要內容指向基督徒的成聖。這些教會主要包括一部分的長老教會、真耶穌教會、聖教會,以及二十世紀下半葉進入台灣的浸信會(部分)、靈糧堂、循理會、宣道會、真道教會等等。靈恩靈性的操練主要是與身體紀律相關,身體的宗教意義是不容忽視的。信徒操練禁食,屬於治死肉體最困難的操練,特別是四十天的禁食,禁食操練一般與身體健康無直接相關。另外,看見異象是聖靈充滿的另一象徵,人透過「看見」或是「聽見」進入到更深層次的「心裏」明白,明白上帝的旨意。病得醫治和身體恢復健康也是常見的靈恩見證的內容。在基督教傳統中,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違背上帝的命令,吃了禁果,就看見自己赤身露體,在情緒和情感上有羞恥的感受,人的墮落包括身體的敗壞和靈魂的疏離。透過耶穌十字架的事件和復活,人包括身體和靈魂都得到救贖。然而對靈恩靈性而言,墮落的人在耶穌基督的救贖中,不斷地操練除掉過去的舊習性,成為聖靈充滿的人,如同使徒行傳中記載,使徒被聖靈充滿或感動,醫病趕鬼、禁食禱告、傳福音。這些都和身體息息相關。
基督宗教與身體相關的學界討論
學界對靈性與身體關聯之研究,特別是科際間的整合,已經逐漸受到重視,其中Sarah Coakley, Caroline W. Bynum, Mary Douglas, Louis Jacobs等,對神學和宗教與身體相關的議題,多有著墨。在社會學和結構主義思考的專業範圍,身體屬於社會建構的一部分,只是在後現代普遍性社會結構和原則之下,研究如何進行和可能。緊接著不同處境實況的特殊性,浮現另一個問題,目前學界仍缺乏對身體的主要定義,而在女性主義學者和酷兒理論對身體的看法之顛覆,使得宗教和身體關聯的研究也相當分歧。
在靈性操練中,如何使在基督裡的新生命茁壯,或說不讓自己的肉體私欲繼續鑲崁在生活中,是與身體比較直接關聯,這些往往通過操練和紀律達成,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,在靈性操練中,基督徒是操練成聖,以及愈來愈像基督,然而一個基督徒的生命,也可能因為生活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文化中,而愈來愈世俗化,也就是愈來愈遠離基督。靈魂的光景與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表現,一般來說,仍是息息相關。透過靈性的操練,基督徒可以心意更新而變化,轉換為新造的人,使自己的身體成為上帝的殿。
我們不能否認,基督宗教不同教派和靈性傳統,確實影響靈性操練和基督徒生活,而其所展性出來的文化形式和身體性表達也多有差異,之前所提到的靈恩靈性和二十世紀台灣處境的發展,只是其中一個例子。在靈性操練的不同脈絡中,宗教與身體的關聯和研究,需要進一步爬梳和澄清。
(作者為德國海德堡大學神學博士)